变迁记忆—我与医院的成长影像

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  

  2014年11月25日   [ 关闭 ]

 
垂髫时:小桥流水畔的诊所
作为八十年代生人,幼时对芦墟卫生院的印象并不是很清晰,只恍惚记得那座傍水而立的木质建筑,里面有穿着白大褂、拿着针筒的可怕医生,以及一阵阵孩子因为惧怕打预防针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哭声。因此,每每路过时,总会加快脚步,悄悄地潜过,生怕那里突然冲出一群白衣大怪拿着大针筒朝自己身子扎去。待上了小学,终于明白自己不会无缘无故被针扎时,芦墟卫生院也已拆迁到了浦南路。而那座木质小屋,宁静地安于小镇一偶,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盘坐冥想,虽已归隐于尘世,但仍散发岁月沉淀的精粹,飘溢出杏林门第的药香,让人不自觉地窥探,寻觅那古老的隐秘之气。
少年郎:绿荫环绕的卫生院
那座砖块建成卫生院的外貌已在印象中模糊,最清晰的就是一颗参天大树在大院中矗立,每次生病时一看到那棵大树就知道是来医院了。那时的卫生院一楼是门诊大厅,二楼就是病房,三楼都没探访过,长长的过道两边各个科室依次相邻,浓郁的消毒酒精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光滑的石子地面上掠过无数脚步,医院的固定模式由此在少年的记忆中生根,与那座老式的小民居相比显然正规不少。
而随着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日益增加,几年后,医院在原址上进行了一番扩建,单独建起了住院部,科室的划分也更加规范。白大褂穿梭在医院各个角落,有条不紊地工作,为小镇居民的健康而忙碌,而那几幢小楼的外表,虽然与周遭繁华的景象相比显得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落,可那神圣的红色十字,却依然在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心中闪闪发光。
新青年:身临苦境的体验
当进入新世纪以后,记忆中小镇的那种闲适慢生活场景也逐渐被快节奏的快餐式生活方式所代替,医院也渐渐出现了每天人流量负荷的状况。挂号窗口经常排起长长的长龙,每个科室里病患人头攒动,车多、人多,用房的老化,一系列问题突显。医院虽然破旧,但我心中对医生的那种崇拜及向往之情却并没有消失。在高考后,我毅然选择报考医学院,并顺利进入了孩童时最怕的一个学系,预防医学系。那些拿着针筒、带着口罩的恐怖形象竟然会变成自己以后每天的固定装扮,还真是神奇。四年学成归来后,我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到家乡,加入芦墟卫生院这个大家庭。
真正融入其中后,虽然办公条件简陋,但科室里领导的亲切指导,同事的热情关怀,真让自己感受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温暖。而每次面对家长抱在怀里来打针的小婴孩时,思绪总会飘散到那座木楼里,哭声还是一样的惨烈,只是此情此景,早已变换的角色。
正当下:现代化的医疗大楼
在工作进入第七个年头时,并没有所谓的“七年之痒”出现,反而迎来的芦墟卫生院的一件大喜事,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在汾湖开发区的西北面拔地而起,芦墟卫生院全面升级,合并到了吴江五院。崭新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医疗设施,窗明几净的办公室,环境优美温馨的住院部,一系列的变换给我们的工作创造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老大难的病患负荷问题得以解决,一批批新生力量投入,与我们并肩作战。吴江五院成了汾湖的一个新地标。
再回首,渔歌袅绕于那片小桥流水人家,再回首,茂密挺拔的林荫树下孩童在嬉戏,再回首,一起壮志酬筹的青年背着行囊走进那简陋的办公大楼,于当下,遥望矗立在楼顶的吴江五院四个大字,我们雄心万丈,我们必将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自己深爱的这片热土中,为汾湖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预防保健科 王伟 )
 

Baidu
map